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

网上有关“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顾炎武:日知录 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廷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在二十世纪初被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顾氏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比乃刻《日知录》二本,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在顾炎武生前,《日知录》只有八卷本行世,是康熙九年在江苏淮安付刻的,称为符山堂本。顾炎武去世后,潘耒从其家取出书稿,稍事整理,删改了触犯时忌的字眼,于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刊刻,三十二卷,是为遂初堂本。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这两种划分都有其价值。前者重视了《日知录》的经世意义,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并说这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后者则偏重其学术意义,划分虽更为细致却不免得其体而遗其神,评价也与前者相左,盛称顾氏考据之学而贬低其经世思想,认为“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日知录》中的经世思想是丰富的。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物,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自然,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顾炎武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这些在《日知录》都有所反映。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日知录》,也应如此。

参选公民梁树新

来源 中国企业家 作者夏宏2011年07月14日

梁树新决定参选人大代表是在5月26日,他通过微博看到江西抚州发生连环爆炸案的消息后。

他是天涯社区的商务运营总监,也是广州极为活跃的公益事业参与者。但正因为活跃,他每天都会收到十多封网友来信,向他控诉冤枉、强拆、司法不公、无钱治病等各种难事,他一度看得有些麻木。

抚州爆炸案发生之前,他就曾在网上看过犯罪嫌疑人钱明奇因房屋拆迁,十年上访无果的事。他没有转发、评论过钱明奇的微博。相反,这个远在几百公里外引爆自己的人,却关心过梁树新2010年发起的公益组织“微计划”的一些项目。

爆炸案发生当天,梁通读了钱在天涯的100多条微博。“如果不是这件极端事件的发生,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人。”说到此,梁叹了一口气。他的身体缓缓后倾,长时间望着天花板。当天,梁树新注意到,钱明奇5月25日凌晨最后一次登录了天涯微博,没有发言。“不知道他最后上来,想干什么。”梁在自己的微博里写。

梁树新觉得自己把“麻木”带到了钱明奇事件上。他感到愧疚:“之前我其实对他的事是有所回避的。”他觉得,自己当时如果能站出来,哪怕在微博上为此说上几句话、转转帖子,可能也会起到点作用。

2011年5月27日,在新浪微博上,梁树新用自己的实名ID发出了参选宣言:“我是一名有9年党龄的中国***员,但基本没有行使过代表参选权,深感惭愧。现决定参加广州市天河区今年的区人大代表选举。姓名:梁树新;年龄:35。户籍:广州市天河区天河直街69号。理由:我有广泛的民意吸收和传播渠道;热心公益,有服务和奉献精神;我想为弱势群体说话。请支持!”

他成为继足球评论员李承鹏、夏商、姚博等人之后,又一通过微博自荐方式宣布参选人大代表的案例。在2011这个人大换届选举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全中国突然涌现了80多位自荐参选地方人大代表的普通公民。

“如果大家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很可能下一个钱明奇就是自己。”在他看来,要求自己站出来参选,是一种“公民训练”。

梁树新小时候家境贫寒,是他长大后热心公益事业的源动力。2008年初南方雪灾,梁树新在网上发起号召,最终筹集到价值200万元的救灾物资,自此介入了公共事务。“汶川地震”后,他又带着跟天涯社区相关的一些组织去了四川灾区红白镇进行心理救援。

借助自己所在的天涯社区的平台,梁树新在2010年发起了成立聚焦于农村教育的NGO“微计划”,2011年又成立了专项基金“微基金”,通过义买义卖方式目前筹集资金150万元,修缮过广西乡村小学的校舍,也捐赠过四川、云南乡村的饮用水,还帮偏远农村小学建立了“天涯书屋”图书馆。

但当时仅限于此。梁树新说,自己从没意识到过,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年满18岁的普通公民也有权利参选人大代表,表达意见。

2010年,梁树新在一次交通违章中被执法交警辱骂,他一气之下拍下对方的照片,发到了网上。“他骂我‘你就是一个垃圾’,就扬长而去。让我目瞪口呆,这句话让我决定把他发到微博上。”

“我违章我认罚,但你骂我?你是警察啊,应该保护我,我还是纳税人。我当时问他本人、他的同事投诉电话是多少,他们根本不搭理我。我一定要讨个说法,这也是我一个公民的行为。”当时还是广州亚运会前夕,梁树新觉得,自己的投诉也是为了维护这个城市的形象。梁树新连发了10条微博讲述了事情的细节。随后评论、转发数以千计,当地主流媒体也迅速跟进报道。

事情曝光后,交警所在的部门向梁树新道了歉。梁树新也为自己给交警带去的压力表示了歉意,但他意识到了什么是公民。“如果下回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这么干,我错了就是错了,你错了也要认错……这就是一个公民正常维护权利的行为。”

开始要求自身权利后,梁的公民意识自此萌动。他开始注意到,自己住了八年的番禺丽江花园里,停车难题、公共设施欠缺、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公共厕所都没人带头解决。参选人大代表后,他把自己的竞选口号定为“我爱广州,我愿为广州街坊出一份力”。他组建了一个协助自己参选的志愿者团队,核心成员上十人,包括律师、公关、媒体记者。

在梁树新过去的印象里,人大代表就是电视里常出现的官员、企业家和明星。他估算了下,全广州大概有好几千人大代表,而他所能知道的、常出现在电视里的也就十多个而已。后来他了解到所居住的番禺区有16位人大代表,除了这个数字,这些人究竟是谁他不清楚。对于他来说,有事找人大,但不知道该找谁。

梁树新说,自己并无特别的个人政治利益诉求,而是把自荐参选人大代表当作是一种“公民训练”。宣布参选后,他才一一通过微博上的同伴,学习到了如何参选人大代表、公民有哪些权利等基本知识。

当一批普通民众通过微博宣称和自荐参选基层人大代表,成为一股小小的风潮并被热议时,梁树新并不感到有多么特别,他觉得这个现在大家看来新鲜的事,就像他用微博投诉交警执法,一段时间过去,也许就寻常起来了。

眼下,梁树新正在等待7月,广州选民登记时间的到来。他念起了5月下旬《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的观点,作为对我这次采访的开场白:“我们迎来了一个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不能让更多的声音沉没。”

这也应是开启公民自荐参选人大代表时代的开场白。

关于“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亦岚的头像
    亦岚 2025年10月30日

    我是比乐号的签约作者“亦岚”

  • 亦岚
    亦岚 2025年10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顾炎武:日...

  • 亦岚
    用户103004 2025年10月30日

    文章不错《顾炎武 日知录的译文》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比乐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